每年高考結束,總能看到一些學生因失利而放棄生命的新聞。其實不止是高考生,不分年齡層次的孩子,都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選擇結束生命,比如被老師或父母批評、考試沒有考好、跟同學起矛盾等等。
很多人說:“現在的孩子打不得,罵不得,說不得?!逼鋵?,孩子心理如此脆弱,很多時候,是因為大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。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,所謂的無憂無慮,不僅僅是物質上,更是心理上的,培養出心理陽光的孩子,比成績更加重要。
不過分包辦和滿足孩子
有的孩子越來越脆弱,是因為父母替他們做得太多。
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受傷害,害怕他們委屈,所以事無巨細地照顧,在生活中為孩子包辦了一切,孩子要什么給什么,孩子只負責索取和享受,形成依賴。結果在學習或生活中,任何小事情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挫折,任何一點小困難,都能摧毀孩子的心理防線,遇到批評和拒絕,他們很容易產生挫敗感。
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,家長因為沒讓孩子玩手機,孩子大發脾氣,甚至離家出走,大人拉都拉不住。這樣的孩子,多半是家里人慣出來的。
每個人都要承受一些不可避免的挫折、失望和麻煩,孩子也一樣,父母替孩子面對麻煩,又無原則地滿足孩子所有要求,只會讓結果越來越糟糕。
不過分打擊孩子
姜文曾在采訪中說過一件小事,當他考上中央戲劇學院時,興奮地拿著入學通知單給媽媽看,結果媽媽冷冷地說:“別給我看這個,你那一盆衣服還沒洗呢!”
像這樣的小事,生活中十分常見,有很多父母,執著于輕視、取笑、挖苦、打擊孩子,無時無刻不在告訴孩子:“你不行”“你很差勁”“你不如別人?!?
這種行為忽視了孩子心里的感受,也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大壓力與傷害。經常被父母打擊的孩子,不自信,很容易否定自己和自我懷疑,潛意識里都是自卑。
打擊式教育,不僅打掉了孩子的自信心,也打掉了親子之間的愛與信任。
幫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
很多家長都會發現,孩子長大,開始特別在意別人對他(她)的評價和看法。特別是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同,比如胖、矮、外貌有異、性格與眾不同,或是身體有一些缺陷,一旦父母沒有引導好,孩子就很容易活在他們的眼光之下,無法自拔。
所以,父母要幫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,接納自己。在這背后肯定少不了父母的支持和肯定,別總是拿孩子比較,也別給孩子貼各種各樣的標簽,鼓勵孩子勇敢地做自己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,無論是否漂亮、是否聰明、身高多少……父母都會一樣愛他,這是孩子自信和堅強的來源。
教孩子認識負面情緒
發脾氣是兒童早期最常發生的一種情緒反應,就像人們常說:“小孩的臉六月的天——說變就變”,他們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大發脾氣。
面對孩子發脾氣,一味地哄和慣,可能會讓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,甚至會變成孩子“要挾”大人的工具。而一禁止孩子發脾氣,又很容易讓孩子壓抑自己。
父母要做的,不是把孩子訓練成一個不發脾氣的乖孩子,而是要教孩子去識別和表達憤怒,不讓自己失控。
父母情緒穩定是最好的榜樣
情緒不穩定的父母,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。
曾經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,家長經常對6歲前的孩子生氣、發脾氣,會讓孩子形成消極、負面的人格,變得自卑、內向和脆弱。久而久之,這個孩子就會為了不惹爸爸媽媽生氣,處處討好大人,變得沒有主見。
孩子每時每刻都在觀察父母的情緒,情緒化嚴重的家長,很難養出情緒平和的孩子。
所以想讓孩子心理陽光,最重要的還是父母以身作則,我們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的樣子,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。
父母情緒平和,家庭才會溫暖,孩子自然也會幸??鞓?。